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回应社会学春天
发布时间:2010-3-14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回应社会学春天
宋国恺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同志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历时4年多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的目的是向社会和广大读者推介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所做的调查和研究。研究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是“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十五年左右。并且认为这是当前我国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调整社会结构的政策性建议。作为课题组成员,同时作为总报告的撰写人之一,就此主题谈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是对“社会学的春天”积极而有力的回应。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胡锦涛同志要求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在集体学习结束时,胡锦涛总书记对当天讲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培林、所长景天魁同志说:“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的春天吧!你们应当更加深入地进行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和勉励不仅饱含了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对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巨大鼓舞。
  岁月如梭,距离200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应该说,这几年社会学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关于社会结构的文章也有一些,但针对社会结构进行专题系统深入研究的当属“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成果是对“社会学的春天”积极而有力的回应。
  社会结构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社会学研究认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综合各种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同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认为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并提出了研究框架,认为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多个子结构组成的,研究选取了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九个方面,并且对这九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选取这九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结构而言,这九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几乎涵盖了一个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对一个社会结构的横断面的解剖,就可达到对一个社会结构一定特征的认识。换言之,通过对当前九个方面结构的认识就可获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也就是说所选取的九个子结构绝非是对社会结构内涵的终结或穷尽,社会结构除了这些子结构之外还包括诸如社区结构、制度结构、文化结构、群体结构等等,再如就群体结构而言,还可以再细化为职业群体结构、利益群体结构等等。正因如此,我们认为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内涵中的一些子结构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彰显出来,成为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如当前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社区结构、利益群体结构等就属于这方面的研究。
  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十五年左右是综合估算的结果。社会结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出现了结构性的偏差,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十五年左右。这一结论是综合诸多经济社会指标估算的结果。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一样,同样是观察和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情况的重要维度之一。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社会结构的变动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由此看来,社会结构的变动略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超越合理的范围,则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经济学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与经济结构相对应的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研究结论不仅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感知,同时也是根据社会结构相关指标估算的结果。在研究中,结合国际经验,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体现城乡结构的城市化率、就业结构构成、恩格尔系数、人口结构中的自然增长率、中产阶层规模等若干指标进行比较,并根据30年来这些指标的年均变化率,如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指标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得到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十五年左右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指标体系设计以及估算是对社会结构变动所处阶段总体趋势的大体反映,并非绝对精确的划分和界定。
  这一研究给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社会结构研究同经济结构研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通过几个耳熟能详的主要指标,如GNP、GDP、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就能够大体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而社会结构研究恰恰缺少这样让人能够接受并且耳熟能详的“硬指标”。我们的研究仅仅为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当然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这也是对社会学研究人员智慧的巨大挑战。
  解释现实问题、贴近百姓生活是社会结构研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出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推介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总结多,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绩,可谓家喻户晓。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研究的经济结构能够解释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民生问题,如物价浮动、股票涨跌问题等等。这也是经济学以及经济结构研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与经济结构研究相对比,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有很大的不足,甚至社会各界对“社会结构”这一概念更是知之甚少。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成绩总结得太少,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也不多见;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链条实在太短。其主要表现是,首先社会结构这一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主题未能走出社会学研究的圈子,仅为社会学研究的从业人员所知晓。其次,社会结构研究对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解释力非常有限,未能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百姓生活。但问题的关键是社会结构确与社会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城市房价问题这些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纵使政府出台怎样的政策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人们对住房需求依然旺盛,并且百姓的收入涨幅与房价涨幅不亚于龟兔赛跑中的那种离奇,但老百姓终归还是买下了房子。人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这一问题的实质背后就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因为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城市生活,就要买房子,当他们把家安顿好之后,还需要给双方老人购房安置,至少一套。而年轻夫妇成家初期的购房首付款以及部分房款基本是来自于双方老人,也就是说集中六个劳动力的收入来解决一套住房问题。这不仅是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变动的结果,也是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变动的结果。再如近年来不断上演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实质上是“结构性利益”受损群体,诸如工人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农民工群体、房屋拆迁群体等,卷入的“非阶层性”的冲突性事件。延长社会结构的解释链条、通过社会结构解读社会现实问题、贴近百姓生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社会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打破长期以来仅用经济分析一切的陈规惯例,把社会结构分析重新纳入到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心范畴,解释现实问题、解释社会现象,尤其是解释并解决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问题,这是社会结构研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时代赋予社会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来源于中国社会学网)
 
作者简介: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发布时间:2010-3-14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