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论农村演出市场的错位与失衡
发布时间:2013-8-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论农村演出市场的错位与失衡
——湖北农村演出市场调查分析
王宁*
 
摘 要:公众视角中农村演出供给不足的命题须重新审定。湖北省2012年农村演出市场调查显示,农村演出市场中文化事业性的公共演出供给不足,但产业性的私性演出却异常活跃;农民对于演出的功用性需求极其旺盛,但真正欣赏性与发展性需求却严重不足。而目前政府试图以事业性的公共演出供给去满足功用性演出需求的供需错位,以及事业性公共演出被产业性私性演出抢占挤压的份额失衡,将对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政策导向上对农村演出市场的供需进行平衡与归位,加强扶持、整顿规范、合理疏导与激发培育并举,是农村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村演出市场;演出供给;演出需求;错位;失衡
A Discussion on the Mismatch and Unbalance of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a Survey from HuBei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Wang Ning
Abstract: The hypothesis in public view that rural performances are in short supply should be reexamined. Rural performance survey in HuBei province 2012 showed that public non-profit performances are deficient while private for-profit performances are abundant, and peasants’ instrumental demands exceed their developmental demands greatly. Now the government hasn’t realized the problem clearly. It is a mismatch that government tries to supply public non-profit performances to meet peasan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takes performances as a tool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 way to show off. At present, the market share of public and private performance are out of balance, which will be harmful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herefore, government should rebalance and rearrang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by means of support, management,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Key words: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performance supply; performance demand; mismatch;    unbalance
 
文艺演出是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明确演出市场存在的问题、发展所受到的局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湖北省文化厅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开展了2012年度湖北演出市场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根据《2011年湖北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中2011年湖北省各地区文化市场经营总收入排名情况,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武汉、荆州、黄石等6个市(州)作为样本,对其农村的演出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供给不足、需求有余”:农村演出市场现状命题的再审视
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深刻地体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推进方面。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以城市为中心”的倾向,致使具有公共文化性质的文化事业体制在布局和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空间不均衡性。[1]就演出市场而言,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演出市场发展格局,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受限于经济发展落后与国家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出现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演出供给极度紧张的现状。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都要求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平衡城乡文化资源供给,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大大促进了其文化需求与演出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样看来,农村演出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缺口,似乎呈现出一种“供给不足、需求有余”的现状。
事实上农村演出的供给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演出供给,另一方面是产生于村庄内部的、业余自发的私性演出供给。而农民的实际演出需求取向也多种多样,可以从性质上做出理性与非理性、从目的上做出发展性与功用性之分。从这个角度看,笼统的“供给不足、需求有余”描述似乎并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农村演出市场的现状特征。这个命题仅仅说明了农村演出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演出供需缺口,而演出供给是怎样的供给,演出需求又是怎样的需求,农村演出市场的演出供需能否实现有效对接都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回答的问题。
二、湖北农村演出市场供需的错位与失衡
2013年初,课题组对湖北省的演出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湖北农村演出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演出供需错位与失衡。一方面,农村演出供需是错位的,公共演出供给内容与观众的实际口味需求存在偏差,演出供需无法实现有效对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另一方面,农村演出的供需也是失衡的,演出供给的数量场次与演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缺口,同时公共演出供给与私性演出供给、欣赏性发展性演出需求与民俗性功用性演出需求的份额也存在失衡。
(一)农村公共演出供给:“不足”抑或“多余”?
这里的“公共演出”主要是公共性的、面向全体农民的、受众广、影响大且受到审批和监管的演出活动。这种演出大多带有公益性质或教育意义,一般由政府推进和监管,属于政府开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北农村演出市场中的公共演出呈现出“不足”与“多余”并存的矛盾现状。
1.从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看,公共演出供给明显不足
公共演出与私人演出不同,演出内容不仅仅要蕴含一定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还应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教化意涵。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演出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弘扬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公共演出事业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演出市场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维持和代表着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
湖北农村地区的公共演出供给与城市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湖北省人口与发展2012年度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湖北省城镇常住人口3091.77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687.23万人,城乡常住人口差距仅为403.77万人,[2]但城乡地区在公共演出的供给上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从基础设施上看,湖北60%的演出场所分布着市中心城区,一小部分分布在县城,县以下的农村地区演出场馆不足10%。分布在市中心的演出场所规模较大,平均坐席在1000个以上,设备装潢也较为先进,音响灯光舞台效果一流。而为数不多的农村演出场所多为小型演艺厅,规模小、坐席少且设备陈旧。事实上,大多数的农村公共演出是露天开展的,“送戏下乡”是最常见的公共演出形式。“送戏下乡”的任务一般由国有院团承担,每年演出达到一定场次可以享受国家的专项补贴。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试图增进农村公共演出的场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然而,“送戏下乡”的场次却远远不足,以随州市为例,随州有50多个乡镇,每年的“送戏下乡”仅200场左右,平均每个乡镇每年不足4场,相当于农民三个月还享受不到一次这样的公共演出。作为农村公共演出主要供给形式的“送戏下乡”,是表面的、零散的,可持续性和时效性都不强。[3]有学者指出,2009年全国各级剧团农村演出场次74.1万场,平均每村每年看不到半场戏。[4]欠发达农民受限于基础设施状况,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送戏下乡”的演出。[5]因此,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供给现状客观上对于农民的公共文化促进无异于“隔靴搔痒”。在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演出方面,湖北省农村演出的基础设施、演出资源和实际演出供应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是远远不足的。
2.从观众实际需求和口味偏好方面看,公共演出供给略显“多余”
公共演出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方面,被政府寄予厚望。然而,公共演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演出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观众的口味偏好和认可程度。调查发现,一种演出是否被广为接受与观众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自身的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在城市中,高层次的表演艺术如芭蕾舞剧、音乐会等受到都市白领和知识分子的热情追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去欣赏、一定的经济实力去购买和一定的休闲时间去体会,另一方面这种演出反过来也放松了其身心、陶冶了其情操,维持了其社会阶层的地位和品味。这种演出对于一般的工人阶级是没有吸引力的。演出供给只有考虑到受众的口味偏好,才能真正实现“供需对路”,发挥其效用。农村观众对于演出的口味偏好与农村风俗传统、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关系。农村地区的风俗传统决定着农民观看演出的类型风格,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到其观看演出的层次和深度,而农村社会风气结合农民的面子心理、从众心理,又决定着某种演出在农民中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
在湖北农村演出市场中,以“送戏下乡”为主的农村公共演出似乎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追捧和喜爱。这一方面与“送戏下乡”本身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观众口味需求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打工“返乡潮”的出现,农村逐步改善了“空巢化”的现象,农民构成趋于多元。农村观众不仅仅局限于老人和妇女,还包括大量的中青年和儿童,他们对于演出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电视网络和通讯设备的逐渐普及都大大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也扩展了其多样化的演出观看需求,提升了其欣赏的品味和水平。
“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了,年轻人家中还装了电脑,想看什么都有,不用出门、不花钱,你随时都能看,谁还出去看演出啊,这夏天日头晒,冬天北风吹的。再说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听戏,35岁以下的基本没有看戏的,这送戏下乡越来越没得市场了。”(黄石乡镇文化站干部ZJS20130112)
作为公共演出主要形式的“送戏下乡”,节目以传统戏曲为主,主要迎合的是农村中老年观众的口味,观众群体过于狭隘。虽然有些剧团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加了一些综艺节目和歌曲小品,但是由于剧目陈旧、新颖性和趣味性不足以及更新频率慢,效果改善不佳。
“我不看(送戏下乡节目),我婆婆(奶奶)喜欢听那个花鼓戏,我又听不懂,依依呀呀没啥好看的,有时候有个小品搞笑节目也凑着看一眼,一般就是路边看个热闹就走了,我婆婆年纪大了,现在一般也很少出门看了。”(潜江村民WXY20130114)
公共演出在农村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格局。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的角度看,公共演出供给的场次和频率都太少,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而从农民对于公共演出供给的反应来看,现有的公共演出并不能迎合广大农民的口味和需求,没有得到热情的响应和观看,这些为数不多的演出供给也显得“多余”了。
(二)农村私性演出供给:“过剩”抑或“紧俏”?
与公共演出供给的“不足”与“多余”局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私性演出供给的“过剩”与“紧俏”。农村私性演出主要是指由农民个体演出队承担和供应的演出活动。农村私性演出从应然和实然两个方面看,也呈现出 “过剩”与“紧俏”的矛盾现状。
1.从欣赏价值和发展内涵上看,私性演出供给着实“过剩”
农村个体演出队就是我们所说的“草台演出班子”,由爱好演出的农民业余演员组成,演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十分有限。个体演出队演出内容多为歌舞、小品、搞笑的段子,模仿居多,也有小部分源于日常生活的创作,但受限于表演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内容大多低俗,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个体演出队活跃于各个村落,承担起村庄内的节日庆典、祭祀祭祖、婚丧嫁娶以及生日宴请等仪式场合,家中办大事请演出队“助兴”,已经成为湖北农村的一种社会习俗被广为接纳。农村个体演出队承担的私性演出实际上发挥的是一种习俗、仪式以及社会交往的功能,演出本身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实质性的艺术享受或素养提升,对农村先进文化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演出并不是“文化演出”,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和“交往仪式”。
湖北农村演出市场调研发现,农村个体演出队在荆楚大地相当活跃,可谓是“遍地开花”。我们对湖北省各地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访谈,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湖北各地农村个体演出队的规模状况:
表1   湖北各地农村个体演出队规模状况
序号
访谈对象
访谈记录
1
大冶文化执法队队长
大冶的私人表演团队有50家左右,演出一场的起价是3000块钱。
2
黄陂楚剧团团长
民间剧团跟我们“抢市场”,他们五六个人、十来个人就能组队,千把两千人就能演。
3
潜江张金乡镇文化站站长
张金有30多个小团体,演出一场的起价大约是2100元左右。
4
松滋县文化局干部
文化部门“送戏下乡”资金不到位,根本没办法保证场次。松滋有90%的演出实际上都是草台班子在演,每个草台班子的道具大概在10万块钱左右,都有小面包车,每场演出3000块起。
5
公安县文化局干部
公安县有30-40个草台演出班子,每个每年大概演出200场。
6
洪湖县文化局干部
如果按照有演出设备的数目统计,洪湖县的草台演出班子大大小小有150个,演出的起步价在2000-3000块,一个草台班子每年收入也有30万左右。
7
洪湖某乡镇文化站负责人
洪湖这边草台演出班子起价最低也是三五千,有钱人家算上“打彩”之类的最高上万的也有。
8
沙市文化执法队队长
沙市这边草台班子的起步价在2500块左右。
9
随州花鼓剧团团长
我们这边的小团体演出一场也就两三个小时,至少就收入3000元。
10
广水楚剧团团长
广水市的小团体有100家,整个随州市估计有300家左右。
11
荆州某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你去算,一个乡一年死多少人,有多少人结婚,就有多少场(私性演出);这一个乡镇一年至少也得有百十场红白喜事吧。
调查得知,湖北省所有受访乡镇都存在1至2个个体演出队,队伍规模5-20人不等。演出队伍都有一套自己的演出设施,包括简易舞台设备、服装道具以及小型演出车等等,这些设施价值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平均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农村私性演出的市场份额也相当可观。每个农村个体演出队平均每年演出150场,每场起价的平均值为2200元。另外,在演出的过程中,湖北等地流行亲人额外“点歌”、“打彩”的习俗,参与家庭庆典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要进行不同额度的“打彩”,以差额“点歌费”的形式为仪式助兴,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心意,维持身份和面子。这种习俗又大大增加了个体演出队的日常收入。按照湖北农村每个区县平均25个个体演出队伍,每个个体演出队平均每年演出150场,平均每场演出收入2200元计算,湖北农村个体演出队的营业额达7.46625亿元之多。
据测算,湖北省2012年纳入文化部门管理统计内的演出产值为9.14921亿元[6],而这些游离于文化部门管理之外的农村私性演出产值居然高达7亿之多。文艺演出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其价值应该体现在鲜活生动表演背后的文化内涵、艺术品位、文化传承意义和艺术熏陶功能上,但是农村私性演出仅仅是凭借其生动有趣的表演达到“逗君一乐”、 活跃氛围的目的,演出内容本身并不耐人咀嚼,附带的文化价值寥寥无几。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7亿多的农村私性演出份额充分说明了这类演出的过剩。
2.从社会风气和实际需求上看,私性演出供给表现“紧俏”
从文化发展的“应然”角度上看,农村私性演出是过剩的,但从农民的“实然”反应看,这种演出在农村社会中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繁荣局面。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不通“人情”,就很难在这个社会空间中生存和发展。红白喜事等重大家庭庆典活动是一种契机,这种契机性的礼俗活动区分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衡量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上演着人情间的亲疏冷暖。农村私性演出已经成为湖北农村礼俗庆典活动的必备项目之一,请演出的风气从红白喜事蔓延至生子、满月、儿童成年、老人大寿、祭祖等一些重要事件以及中秋、春节、清明、等重大节日中。私性演出之所以在农村社会如此“紧俏”,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村民们诸多现实与心理需要。
首先,农村私性演出满足了村民们仪式庆祝与社会交往的需求。“办演出”作为家庭庆典仪式的重要部分,可以增进仪式的隆重性、活跃现场氛围。演出把亲朋好友集中在一个仪式表演现场,也可以激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这个角度上看,农村私性演出这种形式被广大村民所追捧和热爱。
“我们兄弟三人平时都在外打工,今年我父亲80岁大寿,我们都从外面赶回老家,准备好好办一下,老头也风光风光… …家里亲戚都请来了,邻居朋友也来了很多… …老二请了镇上最出名的演出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表演了一整天,引得附近的人都来看,小品啊,搞笑啊,歌舞啊,都有,老头儿(父亲)也乐呵的不行… …”(黄石村民ZHD20130105)
其次,农村私性演出迎合了村民的面子心理和从众心理。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一股虚荣的“炫耀攀比风”在村庄大地刮起来。村民们通过办事请演出队这种外显性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财力,从而建立起自己在村庄的地位和威望。
“我们这都兴这个(办喜事请演出),除了起步费,重要的亲戚还得‘打彩’,人家都打你不打多没面子,上次我侄子娶亲除了礼金,光演出的打彩就出了200,他大伯、三叔也是这个数,没办法,都看着呢,这都是人情礼节… …”(荆州村民LXG20130107)
“周老板是我们镇上有名的富裕户,他前些年开厂子赚了不少钱,上个月他小儿子结婚请演出队连演了三天,方圆十里的都来看演出,凑热闹,那场面,啧啧,真是风光……”(随州广水X剧团团长ZYX20130115)
再次,农村私性演出还承担着一定的经济交往功能。村民们通过“礼金”的形式进行红白喜事中的经济往来,为了维持人情需要送礼金,为了收回送出去的礼金,就必须通过演出、宴席等形式召集亲友。在湖北农村,家中办喜事不请演出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没有演出的喜事现场也较为冷清,缺乏热闹氛围,事主不仅缺失面子,也请不到太多客人,甚至连之前送出去的礼金都收不回。因此,许多经济实力较差的家庭为了维护尊严甚至借钱请演出队,一些钻营的村民为了收取更多礼金竟然巧借各种名目举办家庭庆典演出,令许多亲友村民劳神伤财,疲于应对。
“这亲戚、邻居家里办喜事请演出我们上了礼都去看了的,人家图个场面,我们也图个热闹,那轮到你自己家办喜事就是借钱也得请个小班子来演演,不然冷冷清清的,来的人少,这送出去的礼金也收不回本来,就是该回礼的都愿意过来,人家有演出你这没有,也说不过去,被人瞧不起。”(随州村民WXG20130115)
在农村社会礼俗、人情、面子以及从众心理的推动下,私性演出出现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庆典活动中,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有些较为出名的演出队,一天甚至要赶两三个场,到了春节、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喜事较为集中的时刻,许多演出队必须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预约排号才能请得到。这些文化意义不大的农村私性演出在实际运营中,确实是供不应求的。
三、农村演出市场供需的结构性错位、失衡及其风险
通过对湖北农村演出市场的实际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演出市场中演出活动的供给和需求呈现出一种“错位”和“失衡”的现状,演出不仅在供需上出现“错位”,在份额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失衡”。
 

 
公共演出供给
 
 
 
私性演出供给
 
 
民俗、
功用性需求
 
 
 
欣赏、
发展性需求
 
 
文本框: 隐性供需文本框: 显性供需

图1  农村演出市场的供需结构示意图
(一)农村演出市场的供需错位
农村演出市场的供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方面,即政府主导的公共演出供给;另一方面则是游离于文化部门管辖之外且经常被我们的研究所忽略的农村私性演出供给。农民对于演出的需求也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风俗所捆绑的民俗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另一种则是我们所倡导的欣赏性和发展性的演出需求。公共演出供给作为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而农民被人情关系捆绑的功用性演出需求也日益膨胀,被不加区分地误认为农民日益增长的演出需求。公共演出供给和农民的功用性需求是农村演出市场中一对显性的供需。而游离于文化部门管辖之外的农村私性演出以及农民未被激发出来欣赏性、发展性的演出需求则是农村演出市场中的隐性供需。农村演出市场的供需错位体现在政府试图用公共演出供给去满足现实中农民的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结果“供不对需”,供需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弥补。
农村公共演出供给贫乏,而农民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旺盛,我们往往受到这对显性供需缺口的蛊惑而不加分辨地认为农村演出市场呈现出 “供给不足、需求有余”的现状格局,因而一味地提倡政府要增加公共演出场次,却不考虑这些公共演出是否“适销对路”,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对农村演出市场中供需双方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演出供给与演出需求的错位。不从根本上启发农民欣赏新、发展性的演出需求而一味增加公共演出供给试图去满足农民的交往和功用性演出需求,是徒劳无益的。
(二)农村演出市场的份额失衡
农村演出市场中两种演出供给类型背后体现的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导向。政府主导的公共演出供给多为事业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提高民众的知识素养和文化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优秀文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而农村私性演出供给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产业性的,它产生于市场需求,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迅速,演出内容完全为了迎合市场,以盈利和获益为目标,没有负载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意义。事业性的公共演出对应的是农民欣赏性发展性的演出需求,而农村私性演出对应的是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农村演出市场的份额失衡是演出供给与演出需求的双重失衡,即事业性的公共演出较少而产业性的私性演出过多,市场中农民欣赏性、发展性的演出需求太小而民俗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过大。产业性的私性演出对事业性的公共演出大肆抢占挤压,与此同时,农民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愈演愈烈,而真正欣赏性、发展性的演出需求则未被激发。
事业性的公共演出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演出市场中事业性的公共演出份额被产业性的私性演出抢占挤压,二者份额严重失衡将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长足进步。同时,农民的演出需求得不到合理的引导,从众与攀比心理进一步刺激非理性的演出需求,使得欣赏性、发展性与交往性、功用性的演出需求失衡加剧,也将进一步助长农村社会的不正之风。
(三)农村演出市场供需错位失衡的潜在风险
长远来看,农村演出市场中供需的错位与失衡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事业性的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或者供给无效,会显著影响到农民的个体发展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毫无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私性演出活跃猖獗,会在农村地区营造出浓重的低俗文化氛围,对于转型期农村文化和文明的走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俗化的文化氛围。农村私性演出具有极大的季节性和流动性特征,个体演出队大多没有在当地文化部门登记备案,因而相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农村个体演出队的演出内容多为通俗性的,有些演出队为了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表演甚至涉及一些黄段子、脱衣舞等三俗节目,大大降低了演出的品味,对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演出为农村儿童所耳濡目染,对其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2.扩大化的城乡差距。城市演出市场中高雅性与通俗性的演出内容都有所涉及,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性需求。演出门类全面且细化,既有针对老年人的戏曲综艺,又有针对白领知识分子的话剧、芭蕾,同时又有促进儿童成长的儿童剧目,这种文化氛围的全面熏陶对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可以达到陶冶人们的情操、放松其身心、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演出市场的公共演出荒芜和私性演出无序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农民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农村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及转型期农村社会文化的走向有着极大的钳制,这种钳制又从本质上体现出城乡二元社会的不平等,从而加大城乡差距。
3.虚无化的价值认同。传统的村庄社会有着极高的社会认同,村民们往往通过血缘、地缘、姻缘和业缘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自身以及周围人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同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始村庄的共同体状态已经逐渐消亡,村民之间的关系也从扯不断的血缘、地缘关系转化为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个体化的社会格局逐步显现。频繁多样的公共演出活动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多 “共同在场”的机会,激起共同观看演出村民的热情与共鸣,培养其共同的文化品位和业余兴趣,减少其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农村演出市场中私性演出对于公共演出的抢占挤压,无疑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功利化、个体化倾向,削弱其共同的文化认同与心理认同,加剧农村社会认同的虚无化。
四、农村演出市场的发展导向及风险应对
要改变农村演出市场的畸形现状,预防潜在的社会风险,就必须首先扭转农村演出市场供需错位失衡的现状格局,在演出供需政策的大方向上和具体的政策实施层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在演出供需导向上,要做出两方面的改善,以应对和解决演出市场总体供需格局的失衡与错位。一要“平衡”。在深入把握农村演出市场中不同性质的供给与需求类型的基础上,平衡其市场份额。适当扩大农村事业性的公共演出市场份额,为农民提供类型多样且“营养丰富”的文艺演出活动,逐步在农村社区营造出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和改善,加强对农民理性文化消费的启发和培育,从而遏制农民快速增长的对于私性演出非理性的消费需求同时激发其对于优秀文化演出潜在的欣赏性与发展性需求。二要“归位”。即通过了解和研究农民对于演出真正的口味偏好和口味需求来改善演出市场中供需错位的现状。通过具体的调研访谈,建立立体多元的消费者分析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农民演出口味进行细致区分;同时逐渐增加公共演出供给的资金、政策扶持,研发更为丰富的农村公共演出产品,以满足更广泛的受众需求。
在演出供需政策层面,要 “加强扶持”、“整顿规范”、“合理疏导”与“激发培育”,对农村演出市场中不同性质的供给与需求类型把握不同的政策方向,以切实改善农村演出市场的不利局面。一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公共演出现状。落实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通过设立演出专项经费、演员日常补贴、场次补贴、创作津贴 、奖励奖金等形式,推动各演出团体下乡演出的热情和剧目创新的水平,促进农村公共演出供给的多样化与高质量;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公共演出事业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物质保障。二是注重对个体演出队的整顿规范,杜绝低俗、不健康的演出内容,严肃处理和取缔违规演出队,文明农村私性演出。三是对农民非理性的交往性、功用性演出需求进行合理疏导,改善农村社会中铺张浪费、攀比的不良风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对农民潜在的欣赏性、发展性演出需求进行激发培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惠民演出”、“票价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观看公共演出的频次,激发其对于高雅演出的兴趣,培养其合理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需求,逐步改善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格局。
参考文献:
[1]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P42-43.
[2]湖北省人口与发展2012年度报告[R],湖北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3月.
[3]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反哺机制的建议[R], 2012-5-18, http://www.hbzx.gov.cn/print.jsp?id=201205181854420163 .
[4]陈柏峰: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J].文化纵横, 2012,(5):P34.
[5]徐双敏、苏忠林: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基于对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的调查[Z]. 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 2012-12-31,  http://www.wto-znufe.com.cn/articleshow.asp?ContentId=3777 .
[6]湖北省演出市场2012年度发展报告[R],湖北省文化厅,2013年3月.
 


*  王宁,(1988-),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发布时间:2013-8-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