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蔡宪在省社科联学习习总书记“9·3讲话”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5-9-14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蔡宪在省社科联学习习总书记“9·3讲话”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视野  新概括  新论断

201598

 

习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情的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深刻的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及纪念7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重大意义,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讲话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展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视野、新概括、新论断。

一、弘扬抗战精神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什么是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扰、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抗战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代召唤,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结晶。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但同时又是饱受苦难、历经风雨的民族。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这些不同乐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红岩精神等,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今天,抗战精神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精神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需要我们把伟大的抗战精神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来认识、来理解、来践行。

二、打造“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比如,2013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主席作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20147月,他在会见南非总统祖马时,第三次提及中非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表达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促进非洲和平发展和一体化的意愿。在7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习主席再一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表达了习主席外交思想的哲学指导。所谓“命运共同体”,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需要求同存异、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来谋求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党基于国家安全认识和人类共同安全认识的新实践,是新时期历史条件下中国外交的新战略,也体现了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作出的战略思考。这一新理论、新论断的提出,必将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融合发展,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三、宣示和平决心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它民族。”三个“永远不”,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和决心。

回顾历史,中国从未发动过侵略战争,从未吞并过他国领土,从未搞过海外扩张。近代以来饱尝战争之苦,更让中国人民深知发展之重要,和平之珍贵。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放眼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不是还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呢?世界上一些人总喜欢以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捕风捉影,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干扰我们的发展。一时期,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误解、杯葛甚至敌意日趋增多。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高调逼近,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我们的战略空间,给我们的和平发展已造成严重的国际影响。东海、南海的领土之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事态发展的种种猜测。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习主席三个“永远不”的庄重承诺,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庄重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有力的批驳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定和平发展信念不动摇。当然,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有原则的。习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人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充分的表达了我们的和平诚意,展示了我们崇尚和平的努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讲话对我们有三点启示:

一是要坚持唯物史观。

近些年来,历史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下降,关注历史的情结出现了弱化,在一部分人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或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甚至存在歪曲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或以“还原历史”为幌子,宣传所谓的“价值中立”,抹煞历史的本质。这些不但违背了历史事实,混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而且还消释了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态度,是违背唯物史观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可以说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特别重视先人的历史,这是一种情感,很难用理性来衡量。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世界风云激荡,中国发展迭宕起伏,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了许许多多波澜壮阔的华章,既有苦难记忆、英雄悲情;也有胜利喜悦、辉煌成就。这些是我们的根脉,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习主席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善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尊重历史,坚持群众史观,坚定人民必胜信念,这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

当今的中国,一派莺歌燕舞。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增强。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也滋生和掩饰了一种潜在倾向,即忧患意识的弱化和缺失。

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多有忧国思强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忧思,才有动力、才有创新。屈原赋《离骚》、孔子作《春秋》、孙膑修《兵法》,皆发于忧思。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来说,忧患意识是强大的内生动力,是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当今世界正发生变革,人类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国家安全环境令人堪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实现,一定会实现,但前进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我们发展的目标有多高,宏图有多大,遇到的风险就有多高,挑战就有多大。看不到危机,本身就是一种危机;看不到挑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危机和挑战,才能争取主动,才能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捕捉发展机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古训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原则,正确处理国防与外交、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关系,努力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爱国主义精神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救国救民、救亡图存、还我山河、打回老家去、不当亡国奴,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血肉长城,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一定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爱国主义的胜利。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靠历史积淀、靠文化教育、靠时代影响。此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是一场生动的、鲜活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开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民族凝聚力深厚的思想基础,这已被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使广大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切实把爱国之志变成爱国之行。

 

发布时间:2015-9-14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