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学者的风范
发布时间:2016-10-21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学者的风范

省社科院  方金友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王开玉老师于2016917突然因病去世,我感到很是悲痛。我与先生相识于20003月,当时院里抽我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开展合肥社会结构变迁调研活动。从此,跟随先生进行社科研究,已17年矣。回想先生的做人做事,堪称学者的楷模。

学者的成就与担当。2000年,我们参加中国社科院陆学艺先生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王老师针对这一崭新课题,购买了相关著作,认真阅读中国社科院提供的资料,积极组织对合肥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调查、按等距离抽样调查方式对合肥市1200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以及按各社会群体抽样调查了120多名。这些基础资料不仅支撑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这部当今社会阶层的奠基著作,而且为我们申报并开展国家社科基金“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项目打下基础。2003年,王老师带领我们在当涂县开展农村中等收入者调查,深入乡村农户,获得大量基础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以及《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著作,提出“中国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级的初级形态”、“农民工是中国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等论断,不仅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同,还被新华社作为我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创新成果向国内外发布。2004年,我们承担英国儿童救助会“关注被骗、被拐妇女问题研究”项目时,王老师提出“迁移婚姻”这一概念,并用安徽天长、舒城、桐城等地调查案例来阐释,得到决策层的重视。2005年,王老师主持英国儿童救助会资助的“空巢儿童的社会保护和城市融入”课题,“社会各界要关注、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要融入流入地社会”等观点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逐步解决空巢儿童问题的施政参考,其成果得到安徽省两位省委常委的批示,并获得英国女王的嘉奖。2005年至2007年,王老师带领孙俊山和我编纂《咨政》送阅件,每篇稿件认真审阅、编辑、校对,不仅年度发刊量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质量上得到提高,每年省领导批示率都在60%以上,极大地扩大了安徽社科院在省内的影响。2007年至2011年,王老师组织、协调并担任执行主编,开展《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编写工作,先后编撰3本,开创了中国皮书系列安徽蓝皮书的第一个品牌,阐述的“合肥模式”理论成为中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亮点之一,不断扩大合肥经济圈的影响力,为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供了舆论支撑。2004年以来,王老师主持“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安徽分课题组研究,先后开展了合肥市郊区老洪村、霍山县落儿岭村、休宁县盐铺村和凤台县钱庙村调查工作,倾力支持陆学艺先生主持的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培养了一批社会学实践、研究、教育的工作者。2010年,王老师主编的《立体社会观察》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GDP概念,并指出,既要重视经济GDP,更要重视社会GDP,用社会结构的视角解决当前社会矛盾与问题。我所经历并总结王老师作为学者的成就只是他一生中的部分,但也从中感到一个学者在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上的学术担当。

学者的勤奋与节俭。与王老师交往的人们普遍感到他是个勤奋的人,无论是读书、生活乃至工作。2003年退休以后,王老师不仅没有休息,而且更加醉心于研究。平均每年都承接2-3个课题研究,平均每年都有一部著作出版,平均每年都主办1-2次学术研讨会。2005年担任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以来,每年都在中国社会学会上,王老师与黄家海先生、蔡宪先生共同主办农村社会学方面的论坛,不仅扩大了安徽社会学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学的后备精英。我曾多次出差时与王老师共居一室,他每天都看书很晚,经常在书上题注或摘录在卡片上。有时夜里23点钟,起来用笔在纸上写下一些想法。正是这种勤奋精神,造就他愈老弥坚、成果斐然吧。王老师曾是安徽电视台专家组成员及联络人,为专家学者与媒体的对接作出了巨大成绩。他为电视台等媒体谋划选题并进行专家评议,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反复思考,尽量完善,很多栏目因此获得各种奖项。这使得他成为著名的新闻评论专家,安徽各大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它的评论。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他总是认真分析新闻话题,思考评论内容,力求切中主旨。这样,每天也占用了他大量时间、精力。于是,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只有加倍勤奋、生活快节奏,才能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大致身体精力严重透支。与此同时,王老师生活十分节俭。吃饭从不挑食,吃饱就行。身上服装大多是做媒体节目时,相关单位赠与的。在合肥市,能做公交车的,他从不打的。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他也精打细算,不乱花一分钱。但为使我们增长见识,他常带我们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将钱花在刀刃上。

学者的智慧与助人。 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师办事很少失败。本来调动工作是十分艰难的事,作为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所里大部分人都是他从全省各地调入的,为此他付出了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力量。我们进入社会学所后,个人入党、评职称、住房等事项,他都鼎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他,正是他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支持了我们。在办事过程中,王老师又充满智慧。他与历任院领导关系都很融洽,为此有人议论他讨好领导。他曾对我说:“我在社科院没有任何私人事情需要院里帮忙,主要是你们许多事需要院领导的支持,没有他们支持,我是办不成的。”省社科院专家楼在办理产权手续时,王老师不惜动用同学关系疏通环节,为的是院里分房时给社会学所予以照顾。王老师有时为了我们切身事情,跑到院领导那里发火。我就劝他好好说,不要发火。他说:“金友,我也不想发火。但不发火,事情不能办或一直拖着不办。我发火了,引起他们重视了,或许就办成了。”王老师与人交往时,总是高谈阔论,有时言语夸张,这样很容易拉近人际距离,给人愉悦与见识。为此,王老师在中国社会学界结识了很多同仁,这也是他的处人智慧吧。王老师帮助人是奋不顾身的,他曾说:“能帮人,多帮助人一些。”为了安徽皮书系列的发展,有十几位来自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本科学先后在王老师身边实习工作。王老师对她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业上给予指导,而且在毕业后工作安排上尽力帮忙。如:吴丹、丁阿丽先后引荐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等。对待媒体记者的采访,王老师从来不拒绝,即使再累再忙。他曾对我说:“年轻记者发稿子不容易,我的评论或许成为他们发稿子的份量,我能帮就帮吧。”

思绪万千,表达贫乏。祝愿王老师一路走好,步入天堂。但愿天堂和谐祥瑞,先生颐养身体、不再劳累;但愿天堂公平公正,先生生活舒心、不再发火;但愿天堂公开透明,先生办事顺畅、不再求人。

 

2016103

 

发布时间:2016-10-21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