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学问回报社会 人品温暖大众——缅怀王开玉老师
发布时间:2016-10-21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学问回报社会  人品温暖大众

——缅怀王开玉老师

省社会学学会  蔡 宪

 

王开玉老师走了,他走的那样匆忙。

闻噩耗,我震惊、悲怆,心痛……压抑的心情久久不得平复,留下的只是不舍与怀念。

王老师,我一直这样称呼他,学会的同仁们大多也都这样称呼。这是我们发自内心对王开玉老师的敬重和仰幕。

王老师走了,这是我们学会的重大损失,也是安徽社会学界的重大损失。回首与他在学会工作一起走过的12年,我为他的境界、学识、为人所敬佩和感动。

一、胸襟博大、视野开阔、敢于担当

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于1983年,是全国较早成立的省级社会学学会。学会二届理事会以后,活动一度中断。2004年年底,省社科联主席程必定来省委党校,与时任常务副校长的黄家海同志商议,可否由省委党校牵头恢复成立省社会学学会。当时,因诸多原因,恢复工作困难重重,时任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顾问的王开玉老师主动站出来,积极支持这一方案,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恢复重建工作。2005625日,学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在省委党校召开,选举黄家海任会长、王开玉等8位同志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至此我有幸与他相识相交。

在学会建设上,他始终把视野放在全国社会学界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在学术研究上,他始终关注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来展开。

20058月,中国社会学会在北京召开高层会议,电邀王老师代表学会赴京。会议决定中国社会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在合肥召开,由我会承办。当时,学会刚刚恢复成立,一无资源、二无资金,承担这样一项重大任务,困难可想而知。作为秘书长的我感到压力很大。王老师自授领任务回来后,显得很兴奋,积极协助黄家海会长找省领导汇报工作,谋划方案,与多部门联系沟通,寻找经费。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一次筹备会议上,他激动的说:“这是我们向来自全国社会学界专家展示安徽形象,特别是展示安徽社会学学会形象的一次极好机会。”在给省领导的一份报告中,他加注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社会学会委托我会承办这次会议,是对我会的信任和鞭策,我会力争办好这次会议,为安徽争光。”向省领导作出郑重承诺。当年1010日,全国社会学界专家学者云集合肥,聚会省委党校,陆学艺、郑杭生、谢寿光、李强等26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他与黄家海会长等学会领导每天工作到深夜,会上会下到处都可以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会后,中国社会学会领导层对我会的承办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晚,我陪黄家海会长、王开玉老师去陆学艺先生住处,陆老正在俯案修改文稿,见我们来,他微笑着站起来连声说:“谢谢你们了!”当我们起身告别时,陆老从书桌边抽出自己的新著《三农“新论”》,分别一一签名,赠送给我们。

第一次与王老师合作办会,他的气魄和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博学广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

王老师曾经担任过省委领导秘书。他多次同我告白,“我机会很多,但我不想做官,我就喜欢做学问,搞研究。”是的,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之中,他用一生的价值情怀和学术担当成为了一名社会学界的优秀学者。

作为中国皮书安徽项目负责人,王老师为安徽皮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称之谓“安徽皮书第一人”。据我所知,在他的领导下,安徽从2006年开始加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蓝皮书系列到今天,已出版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安徽蓝皮书·社会》、《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安徽经济蓝皮书》等四个系列10多本书。2011年,他主编的蓝皮书获“优秀皮书奖提名奖”;他撰写的总报告,2012年获“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一等奖(这是蓝皮书的最高奖);2014年获“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三等奖。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说,“开玉呀,评审是无记名投票的,你能连续获奖真是不容易。”

2011年,当他在主编《合肥经济圈蓝皮书》(2011年版)时,就提出我们学会应该编撰一套社会建设蓝皮书。当年底,谢寿光社长来合肥参加《合肥经济圈蓝皮书》发布会,我陪同黄家海会长和王老师去合肥天鹅湖大酒店拜见谢社长,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谢社长的支持。当时,皮书系列已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出版要求很高,且皮书不同于一般的社科类课题,强调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前瞻性和时效性,学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且缺少资金。皮书获得立项后,他在繁重的工作间隙,思考《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框架结构,召开编委会,亲自撰写总报告。该书计划20133月初赶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出版发行。当年元月,书稿报送出版社后,因部分数据已公开发表,查重遇到大面积“飘红”被退了回来,王老师压力很大。当晚,他打电话给我,我俩分别联系相关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修改稿上来后,他逐一审核,有些章节不能满足要求,他就整篇的修改,其间,他付出的心血难以絮语。该书出版后,新华社第一时间作了报道,称之为“这是继陆学艺先生主编的《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后,我国省级第一本关于社会建设的蓝皮书”。新华网、人民网、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去年10月,他和黄家海、蔡宪共同主编的第二本《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出版发行。书中,他继“合肥速度”、“合肥力度”之后,再次提出“合肥高度”的观点,在全国惹人注目。

作为学会的学术领军人物,王老师学术思路清晰,学术研究扎实,学术方向执着。他以农村社会学研究为重点,以农村研究为方向,在学术上是下了功夫的。

2007年,他提出学会要在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上举办安徽学术分论坛。在他的主持下,我会连续10年在全国学术年会上举办分论坛,如:2007年长沙学术年会的“和谐社会与社会发展”、2008年长春年会的“中国农村改革30年”、2009年西安年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2010年哈尔滨年会的“中国乡村社会建设”、2011年南昌年会的“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银川年会的“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改革的目标与路径选择”、2013年贵阳年会的“城镇化中的美好乡村建设”、2014年武汉年会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015年长沙年会的“新常态下的农村社会全面改革与创新”、2016年兰州年会的“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研究”。作为一个地方学会,能连续10年在全国学术年会上举办分论坛,这在全国是少见的。陆学艺先生生前曾给予我们这样的评价:“安徽社会学会举办的论坛,以中国乡村社会为讨论对象,每一个论坛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该领域学者的参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论坛的成果也体现着全国农村研究的水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乡村研究的一个品牌”。在上述全部工作中,王老师的智慧和贡献是带有根本性的。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担当,对处在一个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进行及时的诠释、分析、概括、指导。他认为,这是时代对社会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前,他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仍处于学术研究的青春勃发的高产时期,每年都有著作和成果问世,活跃在全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第一线,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三、勤勉敬业、不懈努力、忘我工作

与王老师相处的10多年,他给我的印记是一个字——忙。超负荷,是他的工作常态。社会学会的工作,省市场经济研究会、省社会结构研究中心等方面的事务他要处理;合肥金融微笑天使评选总顾问,省民非社会组织评比首席专家,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兼职教授等他要履职;省委省政府重大咨询会议、新闻媒体电视评论及采访、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他要参加,他太忙了。

他长年往返于合肥望湖城的住家与四牌楼百大集团工作室之间,上午9点到下午6点,整天工作在办公室,中午食堂就餐后,在沙发上简单靠一靠,便继续投入工作,即便是夏季也是如此。

2007年,学会申报“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省软科学规划课题获得立项。在长达6月的社会调查中,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到霍山、金寨、黄山市黄山区,深入村寨,访问农户,在我省乃至全国率先发起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的课题研究。他和吴丹撰写的《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在《中国社科院院报》发表,《呼吁多方合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他撰写的《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200743新华社《每日电讯》作了题为《民工潮冲散四世同堂》的长篇报道。

为研究中国农村改革,王老师参加了陆学艺先生领衔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先后不间断的到霍山、休宁、凤台等地开展子课题研究,以社会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努力揭示中国农村改革前后的经济社会变化发展规律,先后出版了《大别山口的美丽家园(落儿岭村)》、《魅力盐铺》、《发现钱庙》三本专著。根据《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编委会统计,截止20134月,《百村调查》已出版发行13本书,其中,有王老师出版的3本,其他村庄的调查还在进行之中,可见其工作之勤奋,成果之丰硕。就在今年,他还在策划《百村调查》的第4个子课题——合肥市蜀山区原老洪村(现已撤销)的调研。我曾陪同他与合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王道才座谈,双方进行了磋商,他并通过自己的女婿郭宣传与原老洪村相关人员进行了接触,他甚至连书名都已构思好了——《消失了的村庄》,试图通过老洪村的调查,揭示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的变迁和发展。今年8月,在郑州召开的第17次全国皮书工作会议上,他向谢社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支持。他想干、他要干的事太多了。

王老师十分关注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时,他就开始关注合芜蚌自主创新研究。2009年,他和黄家海会长组织申报省软科学课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结项后,分管副省长批示:“报告建议有见解,针对性强,请创新办、科技厅借鉴参考”。2012年,他又主持申报了《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功能的路径研究》,他提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应以实现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把后发优势转化为跨越现实的关键”。去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后,他认为,加强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现状研究和理论概括十分必要,不仅对安徽,而且在全国会有指导意义。他与学会领导多次找省科技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想法,争取支持,使《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证研究》获重大课题立项。今年7月,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后,他第一时间找来会议材料,认真研读,并将相关材料托其学生带给我。电话中他说:“我们的课题一定要体现这次会议精神”。845日,他带领课题组冒着39度高温到芜湖调研。中秋节前,他还在工作室召集我们研究节后工作安排,强调“要抓紧蚌埠、合肥的调研”。未曾想到,他心愿未了,人却走了,直至今日,他的殷殷叮嘱,犹在耳边。

去年,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十届(2015)学术年会”,根据组委会安排,我会承办“总目标与大战略”学术专场。9月底,学会收到来自全省社科界提交的论文120多篇,为完成论文的初评和大会发言代表的遴选,作为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工作,仔细审阅了近上百万字的论文材料,保证了学术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不知疲倦、有时甚至是抱病工作,学会的同仁们经常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2011年夏,他做了心脏手术刚满一个月,便赴南昌参加全国学术年会。去年8月,我们在湖北恩施参加全国皮书年会,晚上回驻地途中,他被汽车撞伤了左手,手背淤血红肿,我们关切的询问是否要到医院处理一下,他哈哈一笑,全然不放在心上,仍全身心的投入会议工作。今年夏天,我们去郑州开会前,他的左腿已患病多日,下肢已肿的变形,行动困难,家人和同事们劝他不要参加会议了,可他舍不下自己的皮书事业,舍不下与社会学界同仁见面的机会,仍抱病赴会。会上,因左腿肿胀,凉鞋磨破了脚趾和脚背,他整天用手纸包裹着患处,加之行动不便,看着实在让人心痛。

学会工作无名无利,更多的是奉献和服务。可王老师十分热爱学会工作,干什么事都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为学会的发展和学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学会同仁,先后组织编撰了《社会学家谈和谐社会》、《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2012-2013)》、《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2014-2015)》等多部学术著作,审定编印《论文集》9部,计650万字。他担任学会领导工作12年来,我会先后被省社科联评为“20042006年度先进学会”、“2007-2009年度先进学会”、“20102012先进社会组织”。在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我会获大会“分论坛组织奖”。20148月,在全国社科联第十五次学会工作会议上,我会获“2014年度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光荣称号。所有这些成绩和荣誉,都浸透了王老师的智慧和心血,记载了他不懈追求和奋斗的轨迹。

 

四、睿智温厚、心怀大众、品德高尚

王老师是一位学问大家,更是一位心地善良、质朴温厚的长者。

他平易近人,有人格魅力。王老师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和他在一块工作你会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馨。他以自己丰厚的学养,敏捷的思维,豪放的激情,独特的语言风格,影响周围、感染大众。凡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被他的精神和魅力所打动,哪怕与他只有一面之交,也会对这位老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记。我随他参加过许多全国性会议,他到哪里,哪里便有了人气。每年全国社会学年会上,上至中国社会学会诸多领导,下至参会代表,都主动与他问候、攀谈、留影,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国社会学界同仁对他的认可、尊重与爱戴,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学识在全国社会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在学界是这样,在一般公共场合也是如此。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是王老师做人处事的一贯风格。他那慈祥的笑脸,是内在的个人修养从心底流露出来的自然情感。

湖北荆州调研,他仔细询问浴场搓背工的收入和生活;贵阳开会,他驻足“十里香”排档,与小店主详细攀谈,了解民众的生活,并与店主合影留念;在金寨、霍山调研,他深入茶农,了解茶农的收入,询问茶叶生产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他走到哪里,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带到哪里,把一份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带到哪里,他常常以陆学艺先生的品行激励自己,努力做一名社会和大众真切需要的社会学学者。

他潜心育人,有学人风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老师在任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时,院里实行导师制,他便开始带学生。退休后,他又担任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兼任教授,每年都带1-2名大学生或硕士研究生。为了履行导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尽快的成长,他给予了慈父般的关爱。外出开会、调研、参加社会活动,他总是把学生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有时工作加班到了晚上,再累再晚他也要把学生送到公交车站点;他传授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和作风培养,关注学生的后期发展;为了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培养阶段他便开始做工作,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发展方向。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始终没有变。学生吴丹毕业后,他推荐到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现已担任该社皮书院常务副院长;学生王文燕毕业后,他推荐到上市公司——省荃银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学生丁阿丽毕业后,他再一次推荐到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还有学生马宏宇、张倩倩、李丽、陈丽雯等等都得到他的关爱。在王老师的呵护下,许多学生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王老师去世后,当我把电话打到北京、芜湖等地时,学生们在通话中失声痛哭,他们为失去自己的恩师而不能自制。

他重情重义,守为人之本。讲情义、重感情,是学界上下对他的一致评价。20135月,陆学艺先生不幸去世,他抛开繁重的工作,赴京参加追悼会。20145月,北京召开陆学艺先生逝世周年学术座谈会,他二次赴京,并在大会上发言追思陆老的伟绩。20165月纪念陆学艺先生三周年学术座谈会,他携方金友秘书长再次赴京参会,表达自己对陆老的怀念。与会同志们都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因工作关系,王老师与省委党校车队的几位师傅相识,他便把他们放在了心上。一有自己的新书出版,他便签名托人带给他们。听说王老师去世的消息,王晏平、刘俊琪等都叹息道“王老师人太好了”。

王老师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要待人好一点,多帮人一点。”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和蔼待人,乐于助人,是王老师留给人们的深切记忆。

王老师走了。“超越天地,不入名利”。他把一生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社会学研究,献给了社会和大众。

安息吧!王开玉老师。

 

                             2016927

 

发布时间:2016-10-21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