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吴翠萍在著名社会学家王开玉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7-9-18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吴翠萍在著名社会学家王开玉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将以立体社会中的社会学第三空间开拓者为题追忆王老师的学术思想。因为他对社会和社会学的个人理解,以及对社会学“第三空间”的重视、坚持和开拓令人十分敬仰并一直鼓励着我。

王老师常常说,在中国当下,一个学者要抓住三个支点,学会做好课题、聚力专题、协力媒体。课题是工作基础,是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有机会持续下去,专题是自己研究成果深化和知识构建的主体,而媒体是新闻传播手段。一个学者如果能在三个空间不断开拓,用三维立体的观察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社会学,让社会学更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使社会学真正为社会发展所用,为大众所用”,这就是王老师对社会学何为的经典概括和深度解读。

王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坚持身体力行。特别是在社会学的第三空间开拓上,他投入了很多精力。他在所有的著述中总是希望以最通俗易懂、最接地气和大众化的方式,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改善建议呈现出来。近些年来,他对蓝皮书系列工作的大力投入也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最好的品牌之一”,能够体现对社会的立体观察,发挥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力量。在向王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他所开拓的社会学“第三空间”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那就是情怀与社会同步、让理性走进公共领域、社会学的本土建构。

    第三空间的建设中,首先需要让情怀与社会同步。王老师的《微评社会》体现了一名社会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无论是留守儿童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本书都有介入。王老师就是希望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析这些现象,促进现有热点的解析,承担起社会学应有的责任和社会情怀。

    与此同时,第三空间的建设中还需要让理性走进公共领域。社会学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和建构从未停止,但公共领域需要社会学想象力和社会情怀,而非去人化的空洞结构空间。王老师强调:“公共领域的沟通交往非常重要,专家通过媒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是一种公共责任,更是一种沟通理性的表达”。

第三空间建设的落脚点是本土的建构。在本土建构中,王老师力倡微评社会,“做好微评社会,就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一是和媒体共同完成社会学报道的社会学化。二是对社会思考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微评不仅成就了社会新闻社会学化,而且也成了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

其实,王老师对社会的立体观察和对社会学的立体建设、对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开拓已经内化成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他对安徽省内诸多后辈的提携和支持,对青年学生的关爱和鼎力相助应该也算是他对立体化建设和发展安徽社会学事业的一部分。

2014年的暑假,我有幸收到王老师的邀约,让我参与安徽蓝皮书系列之芜湖创新城市发展的编写工作。当时,我对蓝皮书之类的工作不太熟悉,也怕自己难以胜任,所以不免紧张和退缩。没想到,此后不久,王老师冒着酷暑亲临芜湖商讨工作,并给我鼓励和指导,也畅谈了他对蓝皮书系列工作的理解和看法。后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蓝皮书体系的构成,知道了一个个节点。这本皮书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做一本好皮书不容易,做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开拓更不容易。

     这两年来,特别开心的就是我能够作为第一批读者,看到他书稿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率先领略到他的学术心路。他在《社会建设蓝皮书》、《微评社会》、《不一样的童年》等著述过程中,让我一次次地深刻感受到老一代学者的敬业、执着和奉献精神,感受到他们将情怀和实践的知行合一。也促成我反思着,社会学及社会学人该如何在转型社会中发挥更多大作用,如何在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建设和创新本土化理论。

他把一生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社会学事业,献给了社会和大众。向王老师致敬!谢谢您!

 

发布时间:2017-9-18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