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新中国70年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分论坛
发布时间:2019-7-20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2019713日下午,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在云南大学文渊楼主办了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33个分论坛,主题为“新中国70年我国农村社会变迁”。

学会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副校长蔡宪同志,学会副会长金乃俊、范和生、方金友以及学会理事孙永珊、张术松、杨雪云、陈爱如等同志参加了分论坛。这是学会第15次主办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关于农村社会学专题分论坛,在国内社会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本次分论坛自3月份在中国社会学会网、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网发布征文通知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论文55篇,内容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扶贫攻坚等。主题集中,议题广泛,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调查;既体现了社会学的专业性,也体现了一定的学科交叉性。4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12位与会代表在论坛上作了发言。

分论坛首先由蔡宪会长致开幕词。蔡宪会长指出,本次论坛旨在研究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路径、方法、现状及基本经验,深化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农村社会变迁的共识,总结交流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变迁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成果,力求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

与会代表发言分两个阶段进行。在上半场发言中,安徽大学杨雪云教授阐述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山东省社科院张倩助理研究员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指出: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农村老年人面临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窘境;而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正式社会支持制度尚不完善,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对农村老年人的支持功能逐渐退化,农村居民的个体化和理性化以及乡村社会孝道文化的式微是当前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存在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利益化趋势,需要通过文化基础的重构和制度体系的建设来引导,从而为转型中失序的农村社会提供规范和共识。上海大学袁媛硕士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指出农村小学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在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生活方面、个性特点四个社会化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并提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助时要对不同性别儿童给予不同方面的帮助,尤其对女性留守儿童要有更多的关心。安徽财经大学张术松教授分析了我国平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征及其应用,并就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应用“互联网+产业”提出应用对策。安徽财经大学吴尔硕士以安徽省S县为例,剖析了农村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上半场由学会副会长方金友研究员主持,并就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

下半场由学会副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金乃俊同志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陈爱如副教授基于对我国70年养老服务体系转型历程进行分析,凝练出现代转型的特点;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出发,探索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现代转型的目标与路径;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形塑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社会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的特点,导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历经了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变和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安徽财经大学祖俊涛硕士基于老年人口迁移理论,将农村老人的异地迁移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子女吸引型、投靠子女型、机构护理型,并具体分析在不同行为类型下农村老人所选择的相应异地养老模式,分别从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维视角,着重探讨了农村随迁老人在各自异地养老模式选择下的养老保障效果及其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削减政策转接成本、加大社会介入力度、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等对策和建议,以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共担责任的异地养老保障机制,为农村随迁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上海大学彭顺青硕士基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微观的符号互动探讨西安市A村的发展过程,分析A村农家乐发展的微观过程,发现:在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中,如果村干部放出的符号信息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经济考虑,村民将不会完全按照其符号意义行动,若村干部向村民投射的符号意义是带有政策的强制性,那么村民将大部分按照符号意义去行动。上海大学张强硕士就JZ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肯定JZ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依然存在着领导干部缺乏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封建迷信盛行、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求推进JZ村乡风文明建设。上海大学朱丽婷硕士依据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农村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书,对农村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变迁及孝道衰弱的有关内容的探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及其表现,对于阎云翔所提出的孝道衰弱的原因进行归纳及分析,结合实际认为:当今社会衰弱的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以孝道为主要表现的我国的传统宗族和父权的统治体制,而传统的孝道文化中的“孝敬”和“孝顺”机制发展成为当代的孝养机制。上海大学硕士郑佳慧以士绅群体作为乡村权力结构研究的切入点,探讨我国乡村权力结构历史演变中四个阶段的士绅阶层在乡村权力结构网络中的进入、失落、退出与复兴等状况,并就国内外学者针对每个阶段的乡村权力结构进行了综述,重新定义不同阶段乡村权力结构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北京城市学院张云潇讲师就我国乡村振兴中社会组织协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会代表发言后,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副会长金乃俊同志作了论坛总结。

发布时间:2019-7-20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