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制度、能力”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0-10-22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2020年10月17日上午,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在安徽大学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举办了中国社会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第22个分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制度、能力”。由于受疫情影响,中国社会学会决定今年在学术年会中不再集中举办分论坛,由各学会自行举办。安徽省社会学会的分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办。

学会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金乃俊同志,学会名誉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黄家海同志,原副校长蔡宪同志;学会副会长范和生、王东生、方金友、丁仁船、郝欣富同志,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以及论文作者40余人参加了分论坛。本次论坛还邀请了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教授为分论坛致辞,同时还邀请了兰州大学档案馆长陈文江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良灿教授等国内社会学界的中青年知名专家线上发言,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主办关于农村社会学专题的分论坛,到本届已是第16次,成为安徽省社会学会的论坛品牌,也在国内社会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次分论坛共收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论文26篇,12位同志在分论坛上做了发言。

分论坛首先由谢寿光秘书长致辞。谢秘书长对安徽社会学会分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安徽省社会学会坚持连续主办农村专题的分论坛表示赞赏,并就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金乃俊会长致开幕词。金乃俊指出:2020年,既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之年,本次分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制度、能力”,既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又体现了安徽省的特色。相信通过分论坛的交流,会进一步深化对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共识,进一步探索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破解思路,进一步丰富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只有不断地用新思维、新方法去探索新课题,以理论和现实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方能体现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分论坛发言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半场发言中,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乡村治理中的五个基本问题》。他从乡村治理中的五个基本问题,即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工具和治理路径交流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乡村秩序和社会氛围是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在社会稳定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城乡社会学视野下的县域社会治理:挑战与策略》。他认为,城乡社会学不是简单的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相加,而是以城乡关系为中轴的一系列研究议程与理论构想。县域是城乡之间的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县域社会学研究是推进城乡社会学的重要切口;县域社会治理就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李琼英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社区融合:失地农民乡城转型新趋向》。李教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失地农民的乡城转型过程中由早期典型的城市融入特性向社区融合转变。近年来,乡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受到学者们愈多关注,城市人对乡村人文和社会环境的眷恋以及失地农民对乡土文化的坚守等诸多要素为社区融合提供了条件。安徽大学姚德薇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农村居民内在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888份问卷调查的多元回归估计》。她认为,现阶段推进村委基层民主自治的工作重点,应围绕各方参与者,做好参与者的资质考察,恰当地进行选民动员,在整体氛围上监督和营造民主环境。南京大学博士生姜亦炜发言的题目是《文化治理在乡村:基层政权与民间社会的互构——浙江十村的庙宇与节庆》。他认为,中国维系社会稳定与有效治理的机制有多种解释,文化治理可能也是一条路径,即通过充分的运用传统的文化资源,来获得国家的合法性。安徽大学博士生王友叶发言的题目是《竞而不争:村级选举的政治生态及其逻辑——基于安徽省10个选举村的弱竞争性研究》。他认为,村级选举是观察村民自治、村庄自主和乡村治理的可视化窗口。通过对安徽省10个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发现,弱竞争性是村级选举的主导样态。村级选举的实践内涵在于国家逻辑在“乡村之治”中的主导性培育了农民的现代性,为实现从村民自治走向乡村共治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下半场发言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良灿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他认为,乡村社会良性秩序的维系和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乡村善治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乡村组织建设为载体,将善治嵌入在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村治实践中,从根本上优化当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过程,就是不断使村民生活更富裕的过程。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标准化治理:后疫情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转向》。他认为,标准化治理是标准化介入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实践形式,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标准化治理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标准化、治理体系标准化,治理目标标准化和治理工具标准化。同时要理性辨识标准化治理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期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最优解,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层保障与理论支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文彬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乡村振兴的“三轮驱动”实践失衡与优化路径》。他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四个全面”大局,理应尽快制定优化乡村振兴“三轮驱动”的改进策略。既要通过推进统筹与分类指导,强化政府引导振兴方向,并尽快壮大集体经济,以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也要加强行动者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振兴主体自觉,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安徽建筑大学沈菊生讲师发言题目是《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郊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他认为,整体性治理具体体现在方法论上的整体性、治理机制的整体性和治理样态的整体性。在理性发展的前提下,补足村庄末端创新活力,营造适合老人居多的生活空间和吸纳青壮年回归的生产空间是实现城郊社区“善治”的正途。兰州大学博士生韩慧发言题目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基于发展效率差异和收敛分析》。她认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仍未摆脱负增长局面,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当前供给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效率收敛的因素具有显著的地理空间差异性,未来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要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发展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胡高强发言题目是《制度、利益与责任: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多重逻辑》。他认为,村级治理“行政化”过程中的刚性任务、惯性任务和弹性任务由制度、利益和责任三者间持续互动和相互牵制的多重逻辑所形构,体现了村级治理的新变化。与会代表发言后,范和生、丁仁船、张军、郝欣富四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

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范和生从理论新探、学术情怀、实践指向三个方面对分论坛进行了总结。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黄家海致闭幕词。他指出,这次分论坛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其内容涵盖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制度、能力。并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以普通会员的身份参加哲学学会的真实故事,强调了三点:第一,学术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是凝聚力所系;第二,会员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是履职尽责,是本份;第三,学会要姓“学”。安徽省社会学学会有姓“学”的好传统,希望继续发扬光大。

学会副会长方金友、郝欣富、丁仁船、王东生分别主持分论坛各阶段议程。

发布时间:2020-10-22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